彭华(我跑得很慢,但我从未退缩)

  • 时间:
  • 来源: 网络

这是一位美丽自信、气质出众的独立女性,也是跟随微商好助手一路南征北上的管理者。入职9年,职场角色更迭,唯有初心不改,新一期的《人物》,带你走近彭华。

在北京望京大楼的1507室内,彭华背对着众人,呆呆地望着前台光线暗淡的鱼缸出了神。这是行政助理离职后的第7天,彭华轻叹了一口气,拿上手包准备出门去附近的鱼馆买根灯管。

“这可是鱼财神,不能怠慢。”虽然是北京公司的负责人,但没有了助理,她必须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。

对于北京这个雾霾和尘暴猖獗的城市,彭华虽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排斥。可以说,入职海商9年,但直到去年8月来到了这里,她才算真正找到了刀尖芭蕾的危机感。这次“北漂”是长沙公司的一次临危受命,杨总将北京销售市场和北京公司的钥匙一并交到彭华手里,多少让她感觉有点沉重,但多年职场的丰富经验轻松化解了这种压力。

“感觉北京是一个沉重、务实的城市。如果有人非要说北京不够包容,那一定是因为他不够勤奋。”彭华企图用一种“真”来征服北京市场,“真本事”、“真能熬”、“真好看”、“真意气”都可以算在这个“真”的范畴内。

毕业后,彭华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化妆师。“一开始只是为了学会给自己化妆。”但彭华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尽的,以至于她能保持无龄感,“漂亮”也是见过她第一面就能轻松得出的结论。

“有人说,女生拥有一副好看的皮囊是有必要的,那样能在很多重要场合让对方因为你的美而愿意多给你2分钟让你证明你不仅只有外在美。但是太美则会过度,对方为你让渡表达权利的目的会变得不纯粹。你也是这样觉得的吗?”我问道。

“不是。”她反驳道,“当然是越好看越好呀,哈哈。”

“那假如现在要让你划分一个优先级,事业、家庭、健康、自由、朋友、学习、旅行、爱情……你会怎么排序?”我继续问道。

“以前是工作第一,现在我感觉我慢慢变了,健康第一,学习第二,旅行第三,自由第四,第五事业,爱情还排不到号。”

九年过去,彭华现在的生活一切都是“清晰可控”的。她不再是会把爱情排上优先级备选项里的小女孩,她也从不向往那种稳稳妥妥的小日子。“婚姻和事业中,我做出了我的抉择。”

有可能是先天性的风险偏好大所致,彭华性格中有很“飒”的成分在。有的人天生爱冒险,习惯于在高压力下开展工作,喜欢带着这个高压力、强度大的目标生活,甚至吃饭睡觉都在这个环境里,工作和生活无法分割。大多数创业者的风险偏好都是这种,恰好彭华也属于这类人。

接下北京公司这个大摊子,很多人说彭华“傻”。“图个什么呢?自己也不是小年轻了,在职场混了这么多年,直到现在还在事业里苦苦地熬着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。”彭华说自己是个纠结万分的人,很多事想不明白。“像我这个年纪,是极少有人愿意出来闯的。刚就业那会儿就是陪着公司一起熬,在长沙熬了这么多年又突然转换阵地继续熬。在别人看来,如果熬个10年,就什么意义也没有了。”

“有觉得没劲、想到放弃的时刻吗?”

“几乎每天都想要放弃。特别是这几天去提交各种采购单时,就想着我也放弃好了。但是大概是海商的文化刻在骨子里了吧,每天都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。”

彭华所理解的“海商味道”便是不断奔跑,就像她自己的个性签名所言:Iamaslowwalker,butIneverwalkbackwards.(我跑得很慢,但是我从不退缩。)

望京写字楼下草坪里随处可见操持着多国语言流畅交流的海派精英,他们不仅是书店里流连在英文区的常客,也是私教工作室里用自制保持着美好皮囊的健身尤物。她意识到,同样生而为人,智识和认知的边界却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。

作为一个多巴胺需求旺盛的人,彭华是无法忍受这种落差的。在战争、赌博、恋爱等场景中,对输赢的渴望就是她的多巴胺需求。

隔了五分钟,彭华反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:“要是给你一家公司让你让你自己创业.你愿意试一下吗?如果这家公司是你自己的,你会怎么做?”

我哑然,同时理解了她对老板交给她的这份问卷的态度——她把北京公司当成了一次自主创业。创业这事特别棒,永远有新的功课交给你,不停地有问题要你解决,就像打仗一样,老得赢,必须去赢,老想赢,不赢公司就死了,所以就得往前奔跑,特别适合像彭华这种多巴胺阈值高的人。

只身前往北京发展,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,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约拿情结作祟的小部分消极时刻,但回到原地是彭华更不愿看到的。“一定要向前走,我来之前对这个问题想得很清楚,做好了最坏的打算,但现在来看还没有到最坏的时候。”

这个生活中被朋友说依赖性很强的姑娘,这个做错事不爱找借口的姑娘,这个不懂得什么叫“随遇而安”的姑娘,时常会用旅行来冲抵对生活热情的缺失。一年固定两次的旅行是她弹性生活的法则,她将自己的游学所得都记录在面包旅行上。

“印象很深的是去年去巴厘岛,遇上了华侨地接阿威,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爸妈去一趟北京,毕竟是中国的首都,他说着说着红了眼眶,我看他有些不好意思,于是赶紧接过话说,我就不想去,北京人多,什么也看不到。我觉得他所说的北京跟我所说的北京是不一样的。”彼时彭华也没有去过北京,没想到自己下半年就被派到北京来了,有一些巧合与缘分的意味。

她将在北京打拼的日子定义为“一个人的增值黄金期”,并且努力在让自己成为一个100%合格的负责人:“我们已经在北京活了下来,但是这还不够,我还要确保我的团队活得好,能大块吃肉,大口喝酒。我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,哪怕只是一次旅游也好。”

“我想成为一位独立的知识女性。想拥有国际视野,想走遍世界四处游学,也想在行程结束后,在家乡开一家简约时尚的书吧,为家乡教育贡献一点点力量。”谈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时。彭华答得浪漫又认真。

人越是侥幸越有可能陷入平庸的框架中,但彭华不存在一点点这种情绪,也不曾贬低自己体验过的难,她选择继续一直往前走一直尝试,尽情地消耗生活的热情,然后在新的旅程中寻找新的热情。

当一个人不计代价地奔跑时,也就表明了她的一种态度。如果有得选,相信她还是会喜欢上这样又作又折腾的日子。